足球运动员的孩子,为什么都去打网球?
文:茉莉
中国男足亚洲杯小组赛即遭淘汰,耻辱地回家了。
其实,近一、两年,不仅是男足,咱们的“三大球”,甚至包括曾经的“标杆”女排,都是日薄西山、每况愈下。
不过,倒是在网球等个人项目上,像郑钦文、张之臻、商竣程等选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甚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。
为什么?说明了什么问题?
说明了体育的举国体制,对于“三大球”等集体项目,已行不通了。
应该说,举国体制在八、九十年代,也就是中国重回奥运大家庭的时候,确实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荣耀,也提高了咱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激发了民族自豪感。
但仔细分析,因举国体制受益的,一般是那些强调重复性、技巧性,体力大于脑力、比较冷门的体育项目。所以,我们至今都能拿到较好的成绩,比如跳水、体操、举重等。
而那些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受欢迎的,职业体育深入开展的,那些强对抗性,高观赏性的,需要广泛和深厚群众基础的,比如“三大球”等项目,我们就一直不行。
曾经风光过的,也是女排、女篮、女足,这些竞争性相对较弱,参与度不太高的女子项目,男子方面始终落后。
随着全球化和职业化进程,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、篮球等,在世界各国的广泛普及和发展,这种差距现已越拉越大,也让咱们举国体制的弊端显露无遗。
因为体育的举国体制,从上到下功利性太强。
足协、篮协、排协的领导都被“政绩观”绑架,明显急功近利,只顾眼前。
功利性也让基层教练和家长们放弃了“三大球”,这些投资高、周期长,回报率、成才率低的体育项目,即使开始让孩子们去练练,一看难出成绩,家长便会立马放弃。
总之,体育的举国体制下,无论是官员、运动员、基层教练和普通百姓都一样的急功近利, “寻求体育的高质量发展”,成了空谈。
“三大球”,尤其是中国足球,如何才能实现灾后重建?
需要一个非常广泛、深厚的群众基础,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周期,需要很多高水平基层教练的默默耕耘,需要着手健全的培训和选拔机制,还需要层出不穷的,具有团队协作精神,具有足球意识,适应规则以及有上进心,抗挫折的好苗子。
振兴“三大球”,必须像乒乓球和羽毛球那样,有厚实的群众基础,有健全又相对开放的青训和选拔机制,进而,从上到下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。
近日,前国脚李金羽称,自己的儿子想走职业足球路线,但以前小时候有的那套学习足球的体系彻底没了,想在一个城市完成向职业队伍进发的目标感觉很茫然。
你想,连李金羽都对从事职业足球感觉茫然,何况平头百姓呢?
孩子们学习足球的体系完全丧失,选拔和上升通道完全被金钱和关系堵塞……难怪足球运动员的儿子都选择去打网球了。
你看,最近闪耀澳网的张之臻是足球名宿张卫华的儿子,另一位商竣程,则是前国脚商毅的儿子(其母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邬娜)。
他们为什么放弃足球,选择了网球?因为想靠踢足球出人头地太难了!
而网球,属于个人项目,没有所谓体制的束缚,发展的自由度高。虽然长期在国外训练比赛投资也很高,但周期相对短,回报率、成才率以及关注度都高。据说,首获网球ATP冠军的吴易昺,他父亲曾是拳击运动员,林丹的儿子小羽学的也是网球。
这么多优秀运动员的孩子都去打网球了,难怪会出成绩呢。
但中国足球咋办呀?永远取消吗?
@宋凯 真没别的路可走了。只有放弃“精英”和“速成”体制,切实尊重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!
宋主席,接下来就等你出实招了!
读最新体育评论,请关注“叶语天下”!